紫檀的历史渊源和现状简介

1 紫檀名扬唐代前,因时因地已相异

一般认为中国人已于汉代接触紫檀,据历史学家考证最早的记录来自晋代崔豹所撰《古今注》:“紫檀木,出扶南、林邑,色紫,亦谓之紫檀”。扶南国(高棉语:នគរភ្នំ Phnom;越南语:Phù Nam)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紀,《汉书》中称为“究不事”,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为国教,受印度文化影响甚深。至今柬埔寨王国首都金边(Phnom Pénh)亦来自扶南古国名,而中国古籍亦有记载扶南国王竺旃檀向东晋穆帝贡献驯象的事情,故结合这些名字可以相信当时所认为的紫檀产地在中南半岛,但对于当时紫檀木材所对应树种的考证则需参考受中国唐代影响较深的日本国习惯。日本木材分类中所述唐木的紫檀一般是指“本紫檀”,即现在的交趾黄檀,学名是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Pterocarpus santalinus的日名是红木紫檀,等级为AAAA紫檀,而本紫檀为AAA紫檀),因此结合古文献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紫檀名扬唐代前”中所谓的紫檀实际在当时是指现在的交趾黄檀。国内一些木材经营者曾认为《古今注》所述紫檀为越柬紫檀,但是作为花梨木的这个树种(已并入大果紫檀)特征不符合“色紫”等描述,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今注》等文籍错将紫檀中转地中南半岛作为产地,但其实当时的紫檀系交趾黄檀,所以并未有误。中国木材学家考证自清代乾隆年以来,紫檀木树种则明确为Pterocarpus santalinus,而红木则为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2 紫檀历史系红木,时下中名成误译

前面已经提到,P. santalinus在日本被称为“红木紫檀”,学名拉丁文的种加词santalinus原型来自santalin,这是一种红色染料物质,而中国长期将其误译为“檀香紫檀”,并作为标准中的中文名,致使这种本无明显气味的木材被认为存在某种香气而作为识别的依据之一,给紫檀的鉴定带来了很大的误区。中国的收藏界又以之(P. santalinus)被列入红木范畴而以为降低其身价则不悦,然此木尤其于17世纪至19世纪大量被欧洲国家用于红色染料,故显而易见属于红木范畴,只是在同时期的中国以之为家具材料,名曰紫檀而已。

3 十檀九空属偏见,千年成材为谣传

据印度古德柏地区林业官员怀特海德(T. A. Whitehead)的研究表明,紫檀木出现空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归咎于原生地经常发生的火灾使其在生长过程中反复烧伤所致,在没有发生火灾条件下生长的植株则仍然拥有完好心材,紫檀树木生长18年开始形成心材,超过70年的树木可以产出很好的商用木材,这也与原先国内所认知的数百年甚至千年成材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印度安得拉邦的官员自今年以来有推动解除紫檀木(P. santalinus)禁令的意图,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树种已不再濒危。在过去300年里面的染料贸易曾经将紫檀带入接近灭绝的境地(尤其在19世纪末期),大多数出口去了西欧,少数进入中国,以至于中国的文化学者认为这种木材已经绝迹(在清末时期,这种观点也是接近于真实),并误认为是本国王室的家具需求所致。多年的森林保育和经营使当地管理人员意识到紫檀已经不符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CITES)的几项条件,因为这个树种的分布地面积和成活的植株总量目前已经很大,并可以稳定的供给国际市场需求。如果禁令解除,此木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则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已经有较多量的紫檀进入中国市场被用于制作高级家具和工艺品,很多市民阶层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并以持续的热情关注其中。